爷爷的针盒
2021-08-11 18:46 来源: 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爷爷是一名豫西农村的赤脚医生。老家人把注射器叫针管,爷爷的针管就放在一个消过毒的小铝盒里,我们管它叫针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爷爷的针盒是全村几百口人的健康保障。

老家是个偏僻的小自然村,离乡卫生院有三公里的路程。村里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到乡卫生院看病开药,需要打针的,就把针剂拿回家,叫爷爷帮忙注射。

傍晚,生产队刚收工,请爷爷打针的人就来了。爷爷一边用肥皂洗手,一边问人家谁出啥毛病了,开了几天的药。回屋拿上针盒,就随人家走了。爷爷打完针回来,我们已吃罢晚饭。爷爷用他的专用小长柄锅加上水,然后打开针盒,拿出针管,吸热水、挤出......几次三番,把针管冲洗干净,然后把针头取下、活塞拔出,针管拆分成三部分放进锅里,让我把锅放在火炉上煮着,爷爷才洗手吃饭。饭后,爷爷拿镊子小心地把针管放到消过毒的针盒里,再放两粒酒精棉球,盖好针盒,放回抽屉。

早上起床,爷爷已打针回来,吸水挤水洗针管很好玩的样子,看得我手痒的很,爷爷虽然娇惯我,可我从未被允许摸过。爷爷说玻璃针管金贵,打碎了一时半会儿买不到,耽误村里人治病。爷爷记性好,不管谁家打针,只用来请一次,接下来几天他准时就去了,从没出过差错。那时候民风淳朴,没有人觉得耽误爷爷的功夫而心怀亏欠,爷爷也不嫌麻烦,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碘伏棉签的普及,爷爷出去给人打针就很少带针盒了。

2009年以后,乡亲们都入了新农合,大病住院能报销,小病在村集体卫生室治疗能减免,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需求。但由于集体卫生室人手少,不能提供上门服务。那些卧病在床的老人就又成了爷爷的服务对象。听母亲说,爷爷最后一次给人打针时,他已患轻度帕金森,母亲怕他手抖不能胜任,但看爷爷忙着洗手准备、高兴的样子,就不忍心制止他。但自那次之后,爷爷为他人的义务打针生涯也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两年,随着村里各项设施的完善,村医也能上门服务了。前年爷爷病重时,父亲打个电话,村医就来了,输液、导尿在家就能进行。

如今,爷爷的针盒已是锈迹斑斑,但我们却舍不得扔掉,因为它是爷爷义务行医助人的一个最好见证。爷爷的无私助人精神,也成了我们家的好家风。爷爷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将无私助人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偃师区纪委监委驻区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 姬颂丽)


责任编辑: 洛阳市纪委监察委管理员
  • Copyright@2008-2013 中共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洛阳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 豫ICP备05009955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8号
  •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