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言谏
2021-06-09 16:49 来源: 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中学课本上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再次读来,发人深省。说是齐国人邹忌分别问自己的妻、妾、客人,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好看?大家都说邹忌好看。邹忌不糊涂,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徐公好看,他们所以没有说实话,都是因为利益的原因。邹忌以此为例,劝谏齐威王说“王之蔽甚矣”,意思就是“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领会此意,开始反思自己,并虚心求谏,力图富国强兵。

邹忌的行为就是言谏。追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尧舜禹就开始接受言谏。西周时期,天子纳谏途径愈加宽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建都,至前256年周郝王病亡,此为东周。东周的前期为“春秋”,后期为“战国”。这个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起,百家争鸣,言谏思想也更为活跃。

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臣子进谏是“行仁道”。他把进谏分为“谲谏、戆谏、降谏、直谏、讽谏”五种方式。谲谏,是委婉地去提醒。戆谏,是刚正鲁莽地去劝说。降谏,是和颜悦色地劝解。直谏,是直言其过地规劝。讽谏,是用比喻暗示的方式。君王有心,自然就听懂,不能接受,也不会发生正面冲突。孔子希望“度主而行之”,自然比较赞成讽谏。

“亚圣”孟子则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希望君主能够广开言路、闻过而喜。他认为,对失去民心的君主,要反复劝谏。假若不听,可以使其“易位”,就是让他从君主的位置上下来。这样看来,孟子确实“至大至刚”,他曾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反映出其方正不苟的“浩然之气”。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做论谏名篇《说难》,讲述游说、进谏君主的困难。他提出,真正的困难在于不了解君主的主观好恶,要想成功,必须研究了解君主的逆反心理,尊重君主的喜好,千万不能“逆鳞”,所以他强调臣僚劝谏要善于察言观色,适时而谏。可惜后来韩非献计秦王嬴政,受李斯陷害而死,故后人说其著书《说难》而死于“说难”。

在这些言谏理论的指引下,这一时期出现许多著名的言谏典故。譬如楚国的歌唱艺人优孟,巧妙讽谏楚庄王贱人贵马,楚庄王及时醒悟、终成中原霸王。齐景公刑罚残酷,被砍脚的人很多,晏婴提出“踊贵履贱”,就是说市场上假足畅销,鞋子反而卖不出去,提醒要减轻刑罚。触龙说赵太后,曲折诱导,动之以情,使其从溺爱孩子长安君之中清醒过来。

这个时期,关于言谏的思想讨论及实际行为,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最为光辉灿烂的一个阶段。这些朴素的监察思想和监察行为空前活泼,为秦汉时期产生完整系统规范的监察制度做好了准备。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国监察制度的雏形已见端倪。(驻市检察院纪检监察组  李彦科)


责任编辑: 洛阳市纪委监察委管理员
  • Copyright@2008-2013 中共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洛阳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 豫ICP备05009955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8号
  •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