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邦瑞(1496年—1561年),字维贤,号凤泉,宜阳县莲庄镇人,曾任兵部尚书,为官清正,人称“王尚书”。
王邦瑞出身寒微,少而有志,勤勉自励,聪慧刚直。少年时即上书河南府,呈《条陈平盗十四事》,深受知府器重。他18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广德、滁州、宾州知州,又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兵部尚书等要职。在嘉靖朝为官40余年,他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
王邦瑞(1496年—1561年),字维贤,河南宜阳莲庄镇人,曾任明代兵部尚书。(资料图片)
家风故事
王邦瑞为官期间清廉刚正,政声民望显赫,深受嘉靖皇帝器重和百姓爱戴。《明史》称其“严毅有识量”“以廉节著”。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因多次触及严嵩奸党利益而被诬陷报复,但他“器识甚伟”“踬而复起”,二次出任宁夏,带领民众凿山挖渠,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纵横灌溉800余里,灌溉农田300余万亩,使宁夏地区免受旱涝之苦,连年丰收,成为“塞上江南”。
为感激王邦瑞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功绩,宁夏当地人在田间地头为其建庙,逢年过节摆上供品以作纪念,人称“尚书庙”。时至今日,在宁夏许多农户家中仍供奉有王尚书的塑像和牌位。
位于宜阳县莲庄镇莲庄村邦瑞文化广场西侧的尚书里城门。(资料图片)
王邦瑞为官四十年,清廉刚毅、一身正气,他言传身教,治家有方,立下“勤俭持家,廉政兴邦;德厚博载,家业永旺;淡泊明志,志存高远;耕读传家,百善孝廉”的王氏家训,子孙后代更是谦恭自守,代代传承良好家风。五个孩子中有三人成名:长子王正国,嘉靖庚戌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次子王正修,万历癸酉举人,曾任壶关知县,官声廉明;三子王亚直,贡生,曾任广平通判。孙子王滋、王冲,曾孙王如楫等都曾为官。自王邦瑞起,子孙入仕为官延续130余年,官声显著,深得百姓爱戴。
家风传承
宜阳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王邦瑞寒门文化、廉政文化、家风文化,重塑邦瑞故居,建设王邦瑞童年故事浮雕墙,将“廉政兴邦、德厚博载、耕读传家、百善孝廉”的王氏家训精心雕刻于浮雕墙上,并修建莲庄镇家风家训馆、王邦瑞纪念馆,设置家风歌、道德模范、名人小故事等板块,与宜阳县其他家风家训场馆一起,打造了全方位家风建设宣传教育阵地。在宜阳县莲庄镇涧河桥西入村口建设集党建和廉孝文化为一体的邦瑞文化主题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良好环境。如今,王邦瑞文化广场既是热门打卡地,更为宜阳县拓展廉洁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通过举办廉政宣讲、家风家训传承等特色活动,让廉洁文化成风化人,融入市井、走近群众,大大增强了廉洁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推动廉洁文化从“有形”“有神”到“有效”的提升。
位于莲庄镇人民政府东侧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资料图片)
洛河岸边,莲花山下,王邦瑞铜像巍然耸立。他头戴梁冠,身著长袍,手扶长剑,气概凛然。“严毅廉洁高德树家风,文韬武略雄才安社稷。”是挂在尚书故里的一副楹联,不仅展示了王氏后人对先祖的赞叹和敬仰,也彰显着河洛儿女对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