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孟津区纪委监委将唐三彩非遗文化与廉洁文化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制作唐三彩廉文化笔筒,并将自己的廉洁座右铭镌刻其上,让清风常伴、警示常驻。吕晓鹏 摄
编者按
河洛大地,廉脉千年。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深植根于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沃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廉政理念交相辉映。从文物古迹到非遗技艺,从线下展馆到云端体验,洛阳市纪委监委以守正创新思维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接地气、入人心的廉洁文化品牌。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座千年古都如何让廉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庞敏
七月的洛阳,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干部群众参观廉洁文化展览的热情。7月14日,在栾川县全面从严治党宣传教育基地,120余幅清廉主题书法作品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人们时而凝神驻足,时而低语交流,在书香翰墨中感受艺术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教育。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该市纪委监委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创新打造“清风洛阳”品牌,通过阵地育廉、文化倡廉、活动传廉、教育促廉,持续营造崇廉尚洁的浓厚氛围。
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7月10日,在洛阳匾额博物馆内,瀍河区30余名青年干部正在聆听一场特殊的讲解。“这块‘旋马家声’匾讲述的是北宋名相李沆的故事。他为官清廉,家无余财……”讲解员生动的讲述,让历史人物廉洁奉公的形象跃然眼前。
这是洛阳市创新廉洁教育形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纪委监委将廉洁课堂搬进博物馆,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通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廉洁故事,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在新安县的千唐志斋博物馆,郑板桥的竹画石刻诠释着“清廉知竹节”的深刻内涵;在孟津区唐三彩廉政文化园,非遗技艺被赋予廉洁新意……通过系统梳理、创新呈现,全市首批53家廉洁文化教育场馆串珠成链,形成覆盖全域的“清廉地图”。
“我们不仅要让廉洁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更要让干部群众感受得到。”洛阳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说,将以厚重历史遗存为依托,系统整合本土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因子,让勤廉古迹与人文故事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科技赋能创新传播
立足文旅融合新趋势,洛阳市纪委监委持续创新廉洁文化传播方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廉洁文化精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廉洁文化传播体系。
漫步应天门遗址,身着汉服的游客正在“当面鼓、对面锣”打卡,感受清廉自守、公正公开的行事作风;在洛邑古城非遗工坊,通过宫灯制作,游客亲身体会“身正、色亮、质韧、拒腐”的廉洁寓意。老城区纪委监委巧妙结合“汉服热”,为游客打造可感、可触的“廉旅”线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廉洁文化。
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廉洁文化焕发新活力。嵩县纪委监委运用3D技术,生动再现“两程”故里的家风家训,游客扫码就能与历史先贤“隔空对话”。洛阳市纪委监委打造的VR廉洁展馆,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等红色场馆“搬”上云端,党员干部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沉浸式教育。
各县区因地制宜,创新传播形式:伊川县创作廉洁表情包、H5新媒体作品;涧西区推出清廉主题短视频;“清风洛阳”微信公众号开设“节气话廉”栏目,将廉洁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廉洁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廉洁故事。”洛阳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市县资源,深化“一县一品”创建,洛阳正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现代并重的廉洁文化传播新格局。
家风建设润物无声
“我们的家风很纯粹,一个‘正’字足概括。做人必须正作风、廉自律、远贪腐。”在西工区邙岭街道石油路社区,一个名为《夸家风》的快板作品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泛流传。
家风建设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市纪委监委多措并举,推动廉洁家风建设走深走实。
洛阳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妇联等单位,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清风传家远”系列活动,展播“廉洁治家”最美家庭事迹及清廉家风主题文艺作品200余个,树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偃师区纪委监委将廉洁家风融入戏曲艺术,组织开展“清风小板凳”廉洁家风宣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及家属严于律己、廉洁齐家。洛宁县纪委监委依托中高村李翔梧红色家风、讲理村“讲理”文化传统,打造集亲子研学、廉洁教育等于一体的清廉家庭教育阵地。宜阳县纪委监委深挖王邦瑞寒门文化、廉政文化、家风文化等,重塑邦瑞故居,让家风建设真正融入市井、走近群众。
“廉洁文化建设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洛阳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充分发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廉洁基因,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激活廉洁文化建设的“廉动力”,让廉洁文化建设“走新”更“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