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步入栾川县三川镇新庄村牛角椒大棚,满目葱郁如绿浪翻涌,个个牛角椒挤挤挨挨挂于枝间,翠绿饱满如玉弯。棚口刚摘的椒篮前,路过游客争相选购,满棚生机与烟火气交织成画。
“从‘无人问津’到‘一棚难求’,离不开纪委的全程监督保障。特别在招租环节的公开透明,不仅打消了村民疑虑,也吸引来优质投资。”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向前来回访的县纪委监委干部感慨道。
新庄村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蔬菜、五味子种植大棚因前期管护不佳导致长期闲置。今年5月份,该县纪委监委在一线督查中发现该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在“室组地”联动监督推动下,村“两委”立足实际,制定修复方案,对接招商资源。目前,闲置的7个大棚已全部种植高山牛角椒,并喜获丰收,每年村集体可增收4000余元,闲置资产重焕新生。
今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持续聚焦农村“三资”管理领域强化监督,将盘活闲置低效资产作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口,紧盯集体资产闲置浪费、低效利用、失管漏管等问题开展精准监督,构建“排查问题——整改提升——长效治理”工作体系,全力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长效利用,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为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高效,有效护航乡村振兴,我们紧盯日常监督、专项巡察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逐项厘清承包关系、规范合同到期退出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转包行为等措施推动问题整改,有效堵塞监管漏洞和责任缺失,将监督力量嵌入资产盘活增值全流程。”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日前,在该县冷水镇冷水社区400余平方米的吨袋制品车间里,万余条捆扎好的吨袋堆放整齐,数名工人在其间穿梭忙碌。“社区原扶贫车间的‘无用浪费’问题曾被周边群众频繁反映。目前该厂房与周边矿企合作加工供应吨袋,可为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该县冷水镇纪委书记介绍,针对这一问题,该县纪委监委以点及面、精准覆盖,积极搭建资产(资源)所属乡镇和职能部门交流平台,督促各地立足实际,通过招商引资、转换用途等方式,解决闲置扶贫车间低效利用问题,并对整改成效系统评估,推动健全扶贫车间管理机制,加快零散“小作坊”向集成“大车间”转型。
破局而立,向新而生。在全县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有的旧校舍变新民宿,一“跃”成为当地网红;有的闲置老屋变仓储中心,循环再利用释放更大价值……一个个有效举措渐次落地,一项项闲置资产重获生机,源源不断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增量、新动能。(庞敏 张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