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作风,即抓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把破除形式注意、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又深挖细查问题线索,持续推动党风政风不断好转。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纪检监察机关仍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驰而不息、锲而不舍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走出向“心”、向“难”、向“实”三条路,让清风正气不断充盈。
向“心”而行。此“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心”,也是共产党初心使命之“心”。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效”改革的纵深推进,“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问题在很多地方得到有效纠正,但“事难办”的问题仍未完全根治,究其根源是一部分党员干部弱化了初心使命、淡化了宗旨意识,以心态上的官僚主义牵引出了行动上的形式主义。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纪检监察机关应积极协助各级党委把牢纯洁思想这个根本,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中砥砺初心使命,在真心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中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同时还要重点整治在学风会风文风及调查研究方面,过多过滥、浮于表面,应付场面、应景交差等问题,切实推动以良好学风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向善向好。
向“实”而行。此“实”是实事求是的“实”,也是“事成于细,业基于实”的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之前一些地方为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给正常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部分领导干部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出现偏差,对工作急功近利、搞层层加码,看似讲政治,实则架空了中央政策要求;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本领恐慌,落实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研究问题浅尝辄止、出台措施大水漫灌。这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将“关键少数”作为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点,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市之重者”,紧盯“空”落实、“蛮”执行、“懒”干事、“乱”作为、“假”政绩等行为,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地。
向“难”而行。此难是攻坚克难的“难”,也是“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干部队伍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得过且过;有的碰到矛盾和难题绕道走,把自身责任往外推,不敢动真碰硬;有的光说不练,表态快、调门高,行动慢、落实差。追根溯源,其根子有二,一是一部分党员干部私心过重,只想当官不想干事;二是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畏难心理,畏手畏脚不敢担责。这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一方面强化精准监督执纪问责,加大对不担当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问题、新表现的通报曝光力度,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唤醒党员干部“肯干事”的勇气;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政策策略,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保护创新,充分发挥监督执纪正向效应,提升党员干部“敢干事”的底气,绵绵用力、坚定不移把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做深做实、做出成效,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以过硬作风奋进新征程!(洛阳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 代玉佩)